报告一:老年人良好维持的自我优势效应:神经代偿机制的作用
报告人:张永发
内容:
如何减轻老龄化对个体的影响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性议题。大量文献指出,尽管衰老过程会引发多种认知功能的下降,某些功能,特别是与自我相关的加工能力,可能得以维持甚至表现出相对稳定性。本研究采用图形标签匹配范式,比较了健康老年人与年轻人在自我优势效应(self-prioritization effect,即对自我相关刺激的优先处理)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老年群体在自我优势效应方面不仅与年轻人保持一致,且表现出显著增强的趋势。通过漂移扩散模型(drift diffusion modeling)分析,发现这种增强主要源自于自我相关刺激信息的更迅速积累、感知编码效率的提升以及反应执行速度的加快。进一步的fMRI分析揭示,尽管两组在自我优势效应中均涉及腹内侧前额叶(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vmPFC)和纹状体(striatum)的激活,但老年人群体中,这一效应更依赖于双侧内侧前额叶(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和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的增强激活。这些发现提示,老年人群体中保持的自我加工能力可能归因于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中的神经代偿机制。
报告二:自我接纳的代际间传递——基于自我同情的解释与干预
报告人:王冬梅
内容:
自我接纳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个性特征、体态体貌等一切属性的接受和容纳。一般来讲,低自我接纳的人更容易体会到矛盾的情绪和各种环境的压力,这种情绪冲突和压力可以体现在养育情境中。本研究的假设1是一个人的自我接纳水平会影响他的育儿方式。
自我同情是指个体在面对自己的失败、痛苦或不足时,能够以一种友善、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对待自己,而不是进行严厉的自我批评。自我接纳的人通常拥有较高的自我同情水平,而自我同情可以在高情绪表达的亲子关系和高压力的养育情景下表现出有利于下一代的养育行为。所以本研究的假设2是自我同情在自我接纳影响育儿方式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高情绪表达的亲子关系和高压力的养育情景可能造成个体高状态焦虑,而自我同情的思维方式可以降低状态焦虑。本研究假设3是不同育儿方式下成长起来的个体也许可以通过干预自我同情水平进而影响焦虑水平,从而终止不良自我接纳的代际传递。
本研究通过三个研究检验以上三个假设,研究一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来自119个家庭的301名成员的数据,分析了父母的自我接纳对育儿方式的影响。研究二采用问卷调查,探究自我同情是否在自我接纳和育儿方式中起到中介作用。研究三通过自我同情思维方式启动实验组的自我同情思维方式,随后测量了他们的状态焦虑水平的前后测水平。三个实验结果均支持实验假设,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我接纳在育儿方式上的影响,并为通过自我同情的干预终止自我接纳的不良代际传递提供实践参考。
报告三:挑战样本量启发法:效应量而非样本量预测心理学科学的可重复性
报告人:刘继婷
摘要:
大样本量被认为是判断心理学研究可重复性的关键标准,这一现象被我们称为样本量启发法。虽然大样本量原则上应该增加统计检验力,从而提高效果的可重复性,但实际上却未必如此。通过整合目前所有的大规模、系统性重复性研究的结果(包括307对原始-复制研究),我们发现,即使控制了研究设计和研究领域,原始研究的样本量也不能预测研究的可复制性。相反,无论研究的样本量如何,研究的效应量则显著预测了可重复性。与以上结果相反,对215名专业心理学研究者的调查显示,在提供的一份综合的研究方法标准清单中,样本量被他们评为判断研究可重复性最重要的标准。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当评估心理学科学可重复性时,应谨慎使用优先考虑大样本量的启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