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一、培养目标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植根于百年清华深厚的人文底蕴。从1926年创系开始,清华心理学科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的高水平人才。2024年4月成立的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以“认知与智能”和“社会与健康”两大方向为引领,坚持“顶天立地”的研究思路,开启新的发展阶段。认知与智能方向聚焦科技发展最前沿,开展认知科学、脑科学和计算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探索智能的本质;社会与健康方向,强调“重实务、重田野”,将心理学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相结合,运用新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清华心理系的学生将具备扎实的心理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理论基础,系统的实验研究能力,以及开阔的国际学术视野。
二、培养理念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秉持“文理交融、科工结合”的创新理念,构建了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模式上创新性地采用现象式教学与项目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现象式教学聚焦实际现象的多角度分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项目式教学以实践驱动学习,通过具体研究项目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心理系高度重视并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由心理学、人工智能、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的专家组成跨学科教学委员会,对专业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条件等进行全面督导;设置专职课程质量主管岗位,进行实时听课记录,定期开展课程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三、本科生培养
目前心理系依托新雅书院联合开设心理、脑与认知科学(Mind, Brain & Machine,简称MBM)专业,同时继续支持社科学院心理学专业学生培养。本科培养强调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并重,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新能力、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MBM专业方向是融合心理学、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创新性本科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立足于心理学、脑科学和人工智能三大领域的交叉,旨在培养兼具心理科学基础、脑科学研究能力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的文理交融、科工结合的颠覆性创新型人才。
四、研究生培养
心理系围绕“认知与智能”和“社会与健康”两大方向开展研究生培养,目前包括学术型硕博士生、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国际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等多种类别学生。
学术型硕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为掌握所在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在所在学科领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的教学、科研与实践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应用心理专业硕士(MAP)项目面向中国籍非全日制学生,以“认知智能”为特色培养方向,立足于心理学,结合计算机科学、工业工程、设计等交叉学科,面向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心理学应用需求,培养能将大数据分析方法、智能心理测量技术、智能人机交互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方法与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方法充分结合,开展工程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领域应用研究的应用人才。
国际应用心理专业硕士(IMAP)项目面向非中国籍全日制学生,致力于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欧美发达国家培养熟悉人因工效学、社会心理学和人机交互与用户体验的,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新兴国际化心理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