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0日上午8:30,“2017年清心论坛暨心理学青年学者学术沙龙”准时在幸福科技实验室(H+Lab)开幕。论坛由毕业于清华心理学系的袁杰博士主持。

首先,由清华大学社科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致辞。他说,幸福科技实验室是心理学系重要的实验室之一,其名誉主任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曾说过,人幸福感的来源之一,便是参与感、仪式感。我们作为科研人员,明知道做学术研究是很辛苦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是孤军奋战、一个人在探索,但我们还是会继续坚持。同时,我们也需要彼此支持、相互交流,在团体中找到归属感,并获得幸福。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祝愿大家都能在研究中找到快乐。最后,彭老师还表示,未来的清心论坛仍然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第一位报告人是来自中科院心理所的刘文娟博士生。她在《Interaction between Emotional Concept Processing and Emotional Face Perception》报告中对知觉与概念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对概念进行深度加工时,概念与面孔知觉加工会互相影响,且影响是双向的;在对概念进行浅加工时,概念对面孔知觉有影响,且影响是单向的;在对知觉进行浅加工时,则没有任何效应。该研究可能可以对自闭症儿童的训练或治愈提供启示。
第二位报告人是来自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贾建荣博士生。他在《Sequential Representation of Visual Objects in Sustained Attention and Working Memory》报告中研究了关于物体的连续视觉表征。结果发现,随着线索有效性百分比不同的情况下(100%、70%、50%),会发生不同的注意震荡现象,且注意转移并不是基于空间位置,而是基于物体产生的。
第三位报告人是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范晓旭博士生。她在《Temporally Flexible Feedback Signal to Foveal Cortex for Peripheral Object Recognition》报告中对中央视野的噪音如何影响外周视野刺激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外周视野刺激呈现250毫秒之后,呈现中央视野的噪音,会影响外周视野的加工。这种中央视野加工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是自动的,而是仅在有需要时才会呈现。
第四位报告人是来自北师大心理学部的郝鑫博士生。她在《Dual Roles of the Hippocampus and Intraparietal Sulcus in Network Integration and Segregation Support Scene Recognition》报告中对导航网络的整合与分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海马与IPS脑区具有双重角色,它们既在导航网络内,又在非导航网络。其中,海马更专注场景识别,IPS更加关注认知功能。
第五位报告人是来自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栾墨博士生。她在《Why Satisficers Prefer the Good Enough Choice? Compromise between Desirability and Feasibility》报告中提出最优化决策者与满意化决策者均看重选择的价值,但满意化决策者同时也看重选择需要付出的努力,即选择的可行性,而最优化决策者则不看重选择的可行性,这一点导致了她们决策的不同。
下午第一位报告人是来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刘知博士。她在《Bad Apple or Bad Barrel? Workplace Misconducts and Implicit Theories about Agency》中提出两种能动性——个体与群体。在不同文化下或启动不同的能动性,会使我们产生不同的行为与决策。另外,在群体能动性下,我们会有内群体偏好。
第二位报告人是来自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王海旭博士生。她在《自我概念中的扩展与收缩:自我连接转换中的收益与成本》中提出我们存在自我加工的优势。对于某些个体而言,他们打破原先的自我连接更难、建立新连接更快,即自我加工的优势是稳定的。
第三位报告人是来自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胡晓檬博士后。她在《Mapping out Morality in a Globalizing World》中提出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考察道德关系。研究发现,传统偏向或启动传统文化的个体会选择优先满足关系伦理,这为道德研究提供了整合的框架,并探讨文化间的异同,应动态分析全球化过程对道德的影响。
第四位报告人是来自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郭丁荣博士生。他在《Different roles of anterior and posterior hippocampus in retrieving schema-related associations》报告中提出与图示相关的两个脑区——海马与腹内侧前额叶有不同的功能。在回忆旧知识时,海马前部、腹内侧前额叶得到激活;在回想新学的知识时,海马后部与腹内侧前额叶得到激活。
第五位报告人是来自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徐战胜博士生。他在《The effects of specific naming and familiarity on conceptual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s》中提出,ATL是个功能广泛的脑区,即使不需要命名,只要是看到熟悉的物体,该脑区就会被激活。
第六位报告人是来自中科院心理所的鲁彬同学。他在《孤独症脑自发活动动态性及其整合的异常机制》中提出,可以通过测量脑自发活动的局部指标来了解孤独症。例如,患有孤独症的个体,其额叶外侧激活上升、PCC激活降低。
第七位报告人是来自北师大心理学部的刘瑾博士生。她在《hronnectome fingerprinting: identifying individuals and predicting higher cognitive functions using dynamic brain connectivity patterns》中提出,被试的动态功能连接模式,可以将其与其他个体区分,并能预测高阶认知功能,例如流体智力与执行功能。

在最后的Data Blitz阶段,首先是由来自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郭睿博士生报告其《情绪对学龄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她发现年幼儿童更喜欢优势个体,年长儿童更倾向于平等分配,即遵守社会规范。对于5-6岁的儿童,相比积极情绪,在消极情绪下的分享行为更少;4岁儿童的分享行为则不受情绪影响。
接着是由来自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王紫萱同学其研究成果。她在《基于特征注意的角度解释动作效应》中提出,动作会通过影响注意而影响知觉。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影响基于特征的注意(例如颜色、形状)来影响对物体的知觉。
在论坛结束之际,主持人袁杰博士对清华科技园幸福科技实验室 (H+Lab)、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清心团队、我爱脑科学网表示了感谢,并感谢“六六脑”公司对本次论坛的赞助,更大家对清心论坛的关注和支持,预祝大家新年都“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