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一
主题: 亲子神经同步性与学龄前儿童心理韧性间的关系:一项近红外光学成像研究
报告人:王重翔 23级普博生
内容:
儿童的人际互动在其情感和认知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儿童早期与父母的互动尤为关键。这是因为,儿童早期与父母间的交流构成了他们生命早期主要的社会互动形式,这些交互不仅为儿童未来的社交活动奠定了基础,还在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心理韧性是儿童克服逆境并维持心理健康的能力,它是儿童社会适应力的重要体现,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指出,亲子关系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早期心理韧性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神经同步性(Neural Synchrony)指的是多人在进行社会交互任务时表现出的大脑神经活动趋同的现象,它能够反映真实亲子互动过程中的亲子交互。多项亲子同步性研究指出,通过测量亲子间交流、合作时的神经同步性,可能可以衡量亲子关系以及儿童未来发展。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讨儿童在亲子任务时的神经同步性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韧性间的关系。
本研究使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捕捉父母与儿童在进行5分钟的合作/独立绘图任务中表现出的神经同步性,探讨其与学龄前儿童心理韧性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家长与儿童合作时的右侧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的同步性可以正向预测儿童的韧性水平,而左侧额极(frontopolar prefrontal cortex, FPC)的同步性与儿童韧性水平的关系则受到家长心理健康的调节,当家长的心理困扰水平或抑郁水平较低时,额极的亲子同步性越高意味着更高的儿童心理韧性;当家长的心理困扰水平或抑郁水平较高时,额极的亲子同步性越高意味着更低的儿童心理韧性。我们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亲子交互过程与儿童心理韧性之间的关系。
报告二
主题:内群忠诚还是追求公平?儿童观察到不平等资源分配时的反应
报告人:王文心 23级直博生
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在不同群体情境下的第三方干预行为,特别是在慷慨与自私的不平等分配情境下的表现。通过在线游戏测试了383名中国儿童(7-13岁,189名女生)。利用最简群体范式将儿童分为蓝队或黄队。随后,儿童观察到分别来自黄队或者蓝队的游戏玩家(分配者和接收者)之间公平(2:2;分配者获得2个,接收者获得2个)、慷慨(1:3)、自私(3:1)、极度慷慨(0:4)和极度自私(4:0)的分配各两次并在每次分配方案出现时决定是否采取第三方干预行为,阻止分配的进行。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拒绝不公平分配的比例增加,反映出对公平规范理解的加强。在群体内情境中(即分配者和接收者来自同一群体),儿童对自私或慷慨行为的拒绝未受分配者和接收者群体身份的显著影响,显示出他们对群体内部公平规范的遵守。然而,在群体间情境下(即分配者和接收者来自不同群体),相比外群体分配者,儿童更少惩罚内群体的自私分配者,同时他们也更倾向于接受外群体对内群体的慷慨行为。这表明,儿童在群际背景中可能出于策略性考虑,保护内群体的利益。
本研究揭示了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公平与群体忠诚,并强调了群体背景对其第三方干预行为的影响。
报告三
主题:共情能力的性别刻板印象: 儿童发展和大语言模型的比较
报告人:戴逸清 24级直博生
内容:
共情能力(Empathy)是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并对他人的处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包含情绪共情、认知共情和行为共情三个维度。社会普遍存在关于“女性比男性共情能力更强”的性别刻板印象,但对这种刻板印象在儿童中的发展和影响知之甚少。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大语言模型的刻板印象情况也值得关注,但并未有偏见研究涉及共情领域。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从人类发展和大语言模型对比的双视角出发,在人类维度,测量了中国3-7岁儿童(n = 246, 50%男),19-70岁成人(n = 312, 49%男)的共情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及刻板印象对儿童参与共情相关活动的影响;在大语言模型维度,测量了GPT系列模型(GPT-3.5Turbo, GPT-4, GPT4Turbo和GPT-4o各测试100组)的共情性别刻板印象。结果发现,(1) 儿童5岁左右形成“女性情绪共情能力更强”的认知(和成人类似),女生也对需要共情能力的游戏表现出更大的兴趣;(2) 更重要的是,在6-7岁时,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中介了儿童对未来共情相关职业的偏好,强调了早期发展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的消极影响,以及尽早干预的紧迫性;(3) Chat-GPT有显著高于人的共情能力性别刻板印象,考虑人机交互中的“价值对齐”,依赖其回答会冲击人类多元的价值观,加大社会已有的偏见与歧视,加强人工智能的反性别刻板印象对其应用至关重要。本研究有助于阐明性别刻板印象的毕生发展,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指导,亦强调了继续探索和纠正AI偏见的紧迫性。
报告四
主题:大语言模型的亲社会行为:价值对齐与情感机制
报告人:刘好 21级直博生
内容:
尽管大型语言模型(LLMs)能够理解和生成类人回应,但尚不清楚它们与人类价值观的对齐程度如何,以及是否能够模拟驱动人类亲社会行为的情绪机制。本研究比较了人类(n = 100)与大语言模型智能体(GPT-3.5, GPT-4 Turbo, GPT-4;每个模型n = 100)在第三方惩罚(TPP)情境中的行为与情绪动态过程。基于真实人类参与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性别、年龄)一比一构建了大语言模型智能体。通过多个回合的TPP博弈,我们分析了智能体和人类的情绪状态以及行为选择,并计算了若干情绪动态指标。结果表明,无论是LLMs还是人类,负面情绪都在不公平分配与第三方惩罚行为中起到了显著的的中介作用,反映出大语言模型智能体与人类在公平价值上的对齐。然而,LLMs的情绪动态过程表现出与人类不同的模式,且LLMs未能展现出类似人类那样的亲社会行为-积极情感正反馈循环机制。
报告五
主题:利他惩罚中情绪反馈的作用和社会评价的影响:基于强化学习计算建模
报告人:杜创一 23级硕士生
内容:
利他惩罚是建立合作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关键,但个体为何在不直接受益的情况下进行利他惩罚的内在因由仍莫衷一是。我们结合第三方惩罚(third-party punishment, TPP)范式和强化学习模型,首次提供了内在情绪奖励如何动态影响利他惩罚的证据,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社会反馈下该动态机制的变化。研究1(n = 200)发现,个体从情绪奖励中学习以调整惩罚决策,且违反公平规范的程度越高,学习率越高。研究2(n = 240)进一步表明,当控制违规程度时,情绪学习机制会受到社会反馈的影响。当不存在反馈时,无观察者情境下的情绪学习率比观察者存在时更高,但存在反馈时,观察者给出的反馈类型之间的差异(模糊反馈和明确支持惩罚反馈)不会造成学习率的显著差异。情绪奖励中介了社会反馈对后续利他惩罚决策的影响。这意味着社会反馈通过改变内在情绪奖励影响行为,另外观察者的存在使个体更少依赖情绪学习。研究3(n = 69)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验证了不同社会反馈对情绪奖励的潜在影响,说明惩罚率的下降来源于对社会反馈不确定性的担忧,而非对惩罚本身的负面联想。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了利他惩罚中内在情绪的动态学习机制以其与外在社会反馈相关的变化,这对社会强化学习以及利他行为的情绪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