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资源 1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活动 > 正文

心理与认知科学系学术沙龙预告—郑美红课题组

日期:2024-11-26

浏览次数:

活动日期 活动地点


时间:11月28日(周四) 下午14:30

地点:伟清楼 306


报告一:工作记忆如何影响时长知觉:基于线性对数编码和贝叶斯框架的视角

汇报人:赵云欣

内容:工作记忆负荷已被证明会影响持续时间感知,但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在线性对数编码和贝叶斯建模的框架内,我们假设工作记忆负荷通过两个关键机制扭曲了持续时间感知:放大持续时间的对数编码和向下移动目标持续时间的中心先验。为了测试这一点,参与者在单任务和双任务条件下执行了时间映射任务。在单任务条件下,参与者将目标持续时间与短期和长期标准进行比较,而在双任务情况下,他们同时完成了一项心算任务。结果表明,在这两种情况下参与者表现出持续时间的对数编码,高估了较短的持续时间且低估了较长的持续时间,这与中心趋势效应一致。更高的工作记忆负荷导致估计持续时间更短,这归因于中心先验向左移动,而编码模式没有变化。这些发现表明,有限的工作记忆资源会促使对中心先验进行适应性调整,从而在持续时间估计中引入系统性偏差。本研究深化了我们对认知负荷如何通过资源优化策略塑造持续时间感知的理解。


报告二:从时间流逝感到工作体验及工作绩效-机制及策略研究

汇报人:陈思米

内容:有趣的活动会让我们感觉时间飞逝,而在无聊枯燥的课程上时间总是过得很慢。快速流逝的时间常常是富有成效和令人愉悦的。那么是否有办法使得在必须完成的枯燥工作中获得快速的时间流逝感,从而有更好的工作学习体验和绩效?注意模型认为对时间的注意力会影响时间流逝感,如果我们更加关注非时间线索就更有可能导致较快的时间流逝感。比如,告知人们确切的等待时间,将一个大任务拆分成多个小目标。这些举动并不会改变客观的时钟时间,但可能改变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因此,研究试图从时间可预期性和时间分割等角度出发,探索怎样的工作计划特征或者时间管理策略,能改变人们对时间的主观体验,加快他们在学习工作中的时间体验,并进而改善绩效表现。


报告三:情绪与时间流逝感—基于疫情期间微博文本分析的理解

汇报人:徐珂娟

内容:新冠疫情作为一场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不仅对全球健康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心理状态。已有研究表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疫情期间人们的时间知觉出现了显著的扭曲现象。本研究聚焦于中国情境下的时间流逝感,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收集了疫情前后用户在新浪微博上发布的公开词条,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深入分析这些词条中关于时间流逝感及情绪表达的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这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是否改变了人们对时间流逝的主观体验,以及这种变化与个体情绪之间的关联。通过对疫情前后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理解情绪以及时间流逝感之间的关系


关闭

Copyright © 2002 - 2025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