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资源 1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活动 > 正文

心理与认知科学系学术沙龙预告——牟文婷老师组

日期:2025-09-22

浏览次数:

活动日期 2025年9月25日(周四)下午 14:30 活动地点 清华大学吕大龙楼11层1110

时间:9月25日(周四)下午 14:30

地点:吕大龙楼11层1110


报告一

CBT取向心理聊天机器人对成人抑郁、焦虑症状有效性和可接受性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报告人:龚兵艳

内容: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治疗抑郁、焦虑障碍中证据最充分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然而其传统实施模式存在可及性有限、成本较高及时间约束等显著局限。CBT取向的心理聊天机器人作为新兴服务形式,为改善治疗可及性提供了新路径,但其在疗效、用户参与度及可接受性方面的整体证据尚未得到系统评估。本研究通过系统检索与筛选,共纳入23项随机对照试验。荟萃分析结果表明,CBT取向的心理聊天机器人在干预后可中等程度减轻抑郁症状、轻微减轻焦虑症状,其中抑郁症状的改善需较长干预周期,而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则较短。用户参与度与满意度总体良好,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交互设计以提升可接受性。本研究结果表明,CBT取向的心理聊天机器人是一种可行且具有潜力的心理健康服务创新形式,有助于提升干预可及性。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其长期效果的维持、个性化适配技术的开发及标准化评估体系的构建。


报告二

儿童和青少年内化与外化问题的同型与异型稳定性:基于前瞻性纵向研究的元分析

报告人:岳燕玲

内容:儿童和青少年期是心理健康问题高发与演变的关键阶段,心理疾病症状在此期间可能快速发展并表现出高度动态性。针对心理疾病早期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学界提出了两种对立的发展性假说:分化假说(Differentiation)与动态互利假说(Dynamic Mutualism)。前者认为心理疾病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未分化走向分化,不同疾病之间的共病程度和异型稳定性会随时间逐渐减弱,症状模式趋于特异化;后者则提出,不同心理疾病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不断强化,导致随时间推移异型稳定性和共病程度增加。本研究拟通过元分析方法,系统整合前瞻性纵向研究,对内化与外化问题的同型稳定性、异型稳定性以及共病程度进行定量评估,以期为分化假说或动态互促假说提供证据支持,系统揭示心理健康问题在生命早期的动态发生发展过程,为儿童和青少年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报告三

利用机器学习预测有自杀意念或非自杀性自伤儿童首次自杀尝试的发生: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报告人:黄春程

内容:尽管具有自杀意念(suicidal ideation)或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的儿童自杀风险显著升高,但多数并未发生自杀尝试(suicide attempt)。本研究旨在识别在有自杀意念或NSSI的儿童中首次自杀尝试的预测因素。研究利用“青少年大脑与认知发展研究”纵向数据,纳入基线报告自杀意念的儿童(N = 344,平均年龄9.93岁)及NSSI的儿童(N = 261,平均年龄9.88岁),在4年随访期间预测其首次自杀尝试。预测模型通过双变量特征筛选并结合离散时间随机生存森林(Discrete-Time Random Survival Forest)构建,以识别后续自杀尝试的风险因素。随访期间,基线有自杀意念的儿童中有40人(11.6%)首次出现自杀尝试;基线有NSSI的儿童中有32人(12.3%)首次出现自杀尝试。对于自杀意念组,照护者报告的NSSI、目睹家庭暴力、自杀意念严重程度、女性、网络社交屏幕使用以及父母监管不足均与自杀尝试风险增加相关。对于NSSI组,目睹家庭暴力、焦虑障碍、照护者报告的NSSI、女性以及破坏性、冲动控制及品行障碍均与自杀尝试风险增加相关。本研究结果为儿童人群层面的自杀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启示。


报告四

免疫炎症相关的生物标志与HIV感染者抑郁关系的研究:心理社会因素的调节作用

报告人:郭悦

内容:HIV感染者中抑郁障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有研究者认为感染者体内无法被彻底清除的病毒引发的免疫炎症参与了抑郁的发生。既往研究虽已初步发现某些炎症生物标志物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关联,但仍存在明显局限。一是研究视角的单一,研究聚焦于促炎系统,没有队列研究同时关注促炎系统、抗炎系统及T淋巴细胞激活与抑郁的关系。二是忽视了免疫炎症与抑郁的关联可能受到个体所处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本研究拟采用2个时间点的前瞻性队列设计,系统评估HIV感染者促炎/抗炎系统及T细胞异常激活的生物标志物,并探讨这些指标与抑郁症状的关联,重点考察心理社会因素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从而为理解HIV感染者抑郁的发生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早期识别与综合性的干预提供理论支持。

关闭

Copyright © 2002 - 2025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