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资源 1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活动 > 正文

心理与认知科学系学术沙龙预告——张向阳课题组

日期:2025-10-21

浏览次数:

活动日期 2025年10月23日(周四)下午 14:00 活动地点 清华大学吕大龙楼11层1110

时间:10月23日(周四)下午 14:00

地点:吕大龙楼11层1110


报告一 强迫症患者认知抑制和反应抑制缺陷的可分离脑电微状态特征

报告人:朱蓉蓉

内容:

脑电微状态代表了大脑大规模神经网络短暂而稳定的全局活动状态。它们是认知、情感等基本心理过程的“原子单位”。抑制控制缺陷是强迫症患者的核心认知特征,但其神经生理机制尚不清楚。微状态为研究精神疾病中大尺度脑网络动态提供了新框架。本研究旨在探讨强迫症患者的脑电微状态动态及其与认知抑制和反应抑制的关系。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在反应抑制和认知抑制两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缺陷,且这两种缺陷均与强迫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微状态分析显示,强迫症患者存在微状态异常,并且发现不同的抑制控制和脑电微状态的关系不同。 这些发现揭示了与强迫症患者不同抑制功能障碍领域相关的、可分离的微状态机制,静息态微状态动态可能作为认知亚型分类的潜在神经生物学标志物,并为开发针对强迫症患者的靶向治疗干预提供基础。


报告二 基于theta-tACS的甲基苯丙胺成瘾者认知控制干预研究

报告人:田阳

内容:

甲基苯丙胺成瘾者的强迫性用药行为与认知控制损伤有关。认知控制并非单一系统,可分为主动控制与反应控制两种模式,任一控制缺损均可能促成强迫性用药及复吸行为。目前,关于认知控制背后的神经振荡机制及其有效干预手段仍不明确。额中线theta振荡被认为是这两种控制缺损的共同潜在神经基础。然而,当前针对成瘾的神经调控研究仍较为有限,且较少聚焦于theta振荡活动。本研究首先考察成瘾者在上述两种控制功能上的行为缺损,是否均与额中线theta振荡异常直接相关。进一步利用tACS靶向额中线theta振荡,以探究其改善认知控制功能的疗效。研究发现,经过为期15天的theta-tACS干预,成瘾者的认知控制行为得到显著改善。具体而言,theta-tACS选择性地增强了与主动控制相关的晚期θ神经振荡,并修复了受损的神经-行为耦合关系,表明其是一种能够针对性改善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认知控制缺陷的潜在神经调节策略。


报告三 Revealing Methamphetamine-dependence risk feature based on comprehensive measurements using a Machine Learning Model

报告人:海德

内容:

Childhood maltreatment (CM) is a well-established risk factor for methamphetamine dependence (MD). However, CM represents only one dimension of vulnerability;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al, and other biopsychosocial factors also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his study applies machine learning (ML) to identify and rank the most influential predictors of MD, addressing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statistical methods in capturing complex, multifactorial interactions. Objectives: 1) Develop and validate ML models for predicting MD risk in individuals with CM using a biopsychosocial framework. 2)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the multifactorial mechanisms contributing to MD.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ample of 1,100 Han Chinese men with methamphetamine dependence (MD) was recruited. Following quality control, 901 participants were retained for initial analyses and 391 for machine learning (ML) modeling. The biopsychosocial variables encompassed distal, developmental, proximal, and social domains. We applied LASSO and XGBoost to identify key predictors, and used SHAP for interpretability and AUC-ROC f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sults: The key predictors of MD were obsessive-compulsive drug use (OCDU), cognitive functions, age of alcohol onset, rumination, sensation seeking, conscientiousness, and genetic variants (rs1344706, rs1045280, and rs10835210). The LASSO model identified OCDU and RBANS-visuospatial as the most influential features and rs142512 as the least influential. SHAP analysis confirmed the importance of neurocognitive and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in the predictive models.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e value of ML in identifying complex biopsychosocial predictors of MD, supporting precision psychiatry and highlighting the need for early personalized interventions. Further research should clarify genetic contributions to 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


报告四 基于fNIRS与心率监测的青少年情绪障碍亲子同步性及慈悲亲子联合干预研究

报告人:何颖

内容:

青少年情绪障碍(如抑郁和焦虑)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严重影响家庭功能和亲子关系。家庭被认为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关键的风险与保护因素,而近年来“亲子同步性”(包括情感、行为及神经层面的协同)成为理解家庭互动与心理健康的重要视角。本研究拟综合脑功能近红外成像(fNIRS)与可穿戴心率监测技术,探讨情绪障碍青少年的亲子同步性特征及其与家庭心理因素(如父母倦怠、自我慈悲、羞耻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并验证一种基于慈悲的亲子协同团体干预,以提升家庭成员的慈悲水平、改善亲子同步性及心理健康状态。

前期研究发现,父母自我慈悲水平越高,其养育压力、自我羞耻感及亲子冲突水平越低;青少年自我慈悲水平与焦虑、抑郁症状呈显著负相关。初步干预结果显示,慈悲亲子干预能显著提升青少年自我慈悲与情绪调节能力,改善家庭积极情绪表达与亲子同步水平。本研究有望揭示亲子同步性的神经机制及慈悲干预的作用路径,为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家庭治疗提供新证据与新方向。


报告五 默认模式网络子系统的静息态功能连接作为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妄想症状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报告人:郭其辉(线上)

内容:

既往研究表明,妄想与默认模式网络(DMN)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本研究旨在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FESCZ)患者中探讨妄想与DMN子系统静息态功能连接(rsFC)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招募了79例FESCZ患者。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的P1条目评估妄想的严重程度,得分≥4分定义为存在明显妄想。在11个DMN种子区之间计算种子到种子的rsFC矩阵,这些种子区属于三个子系统:核心(core)、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MPFC)和内侧颞叶(MTL)。与无明显妄想的患者相比,有明显妄想的患者在core子系统和MTL子系统之间表现出功能连接增强。妄想的严重程度与core-MTL的rsFC强度呈正相关。事后分析显示,特定的rsFC连接(后扣带回皮质与 retrosplenial皮质之间以及后扣带回皮质与后下顶叶小叶之间的rsFC)与妄想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FESCZ患者core-MTL的rsFC强度与妄想相关,这可能作为妄想严重程度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为妄想的治疗提供新的神经生物学见解。


报告六 识别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改善的神经生理标志物

报告人:陈萌(线上)

内容:

精神分裂症仍是全球公共卫生难题,尤其因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对阴性症状疗效有限。这种治疗局限性促使研究者探索替代性神经调控方法。尽管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在改善阴性症状方面展现潜力,其潜在神经生理机制仍需系统研究。本研究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招募103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及76名健康对照者。所有受试者接受经颅磁刺激联合脑电图(TMS-EEG)评估以检测皮层兴奋/抑制(E/I)平衡,患者额外完成PANSS量表评估。第二阶段采用双盲对照试验:患者随机接受20次1.5mA阳极高密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治疗(有效组52例,假刺激组51例),靶区为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随后进行干预后TMS-EEG评估。结果发现基线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N100波幅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且该降低程度与阴性症状严重程度呈负相关。HD-tDCS治疗在所有症状领域均产生临床显著改善。症状改善伴随N100振幅恢复正常,且关键的是,N100增强幅度可特异性预测阴性症状改善程度。源定位分析显示,HD-tDCS 在前额叶-边缘系统网络内诱发了显著电流密度(SCD)的增加,这与阴性症状的改善相关。结论:左侧DLPFC靶向HD-tDCS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具有显著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恢复皮层兴奋/抑制平衡及增强前额叶-边缘系统回路可塑性。本研究确立N100波形正常化作为治疗反应与靶点激活的新型机制性生物标志物。这些发现深入揭示了HD-tDCS作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环路机制,并支持将神经生理监测整合至临床应用。

关闭

Copyright © 2002 - 2025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