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资源 1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活动 > 正文

心理与认知科学系学术沙龙预告——张一思课题组

日期:2025-11-04

浏览次数:

活动日期 2025年11月6日(周四)下午 15:00 活动地点 清华大学吕大龙楼11层1110

时间:11月6日(周四)下午 15:00

地点:吕大龙楼11层1110


报告一 基于静态与动态视觉特征的婴幼儿注意力维持机制研究

报告人:徐冉

内容:

作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前置环节,婴幼儿注意力的发生与维持机制对于理解早期认知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婴幼儿(5-47月龄,N=75)注意力发生与维持的认知及生理机制。

我们通过整合头戴摄像头与心率监测设备,同步采集了婴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的视觉特征、注意力时长及生理指标,并对注意力诱发、维持、结束与切换的全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揭示,在注意力发生及结束的前后3秒内,视觉特征呈现显著波动,且其变化趋势与均值在不同年龄及注意力时长的婴幼儿间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进一步发现,外界视觉环境的稳定性是延长注意维持时间的关键因素,该结论获得了机器学习建模和视觉分布的有力支持。我们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注意力由静态视觉特征构成的吸引子所固定,而动态视觉特征则决定了这些吸引子的深浅,从而影响注意力的强度与时长。

综合来看,本研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阐释了外界视觉环境的静动态特征如何通过生理机制调控婴幼儿注意力的诱发、维持与终止,为早期认知干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证依据。


报告二 基于深度学习的狨猴家庭纵向追踪模型

报告人:袁冰

内容:

理解社会行为如何在家庭内部产生与演变,是揭示社会认知机制的核心。然而,由于现实条件和伦理限制,在人类自然环境中持续追踪这些发展过程极具挑战。狨猴作为与人类具有基因和行为相似性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为研究社会认知在受控且生态效度良好的环境中的个体发展提供了理想模型。通过对狨猴家庭发育过程进行长期行为追踪,能够提供独特视角揭示社会与认知发展的动态过程。

然而,对含幼体的家庭群体进行行为追踪与测量存在技术难题。本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深度学习的三维追踪系统,适用于复杂家庭笼养环境中的狨猴家庭。该系统结合用户初始化的身份分配与语义分割技术,在存在背景噪声和遮挡的情况下仍能实现稳健的时序追踪。通过姿势追踪估计与多视角三维重建,系统进一步提取个体骨骼信息。该框架提供一种时序无染色的方案实现跨发育阶段的持续追踪,为量化自然家庭环境中复杂社会行为及其个体发展提供了有力工具。


报告三 狨猴集体问题解决的范式探究

报告人:徐浩鑫

内容:

集体问题解决能力是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深入探究集体问题解决的生物学进化机制和发展过程,寻找合适的动物模型和开发相应的实验范式成为了首要问题。过往研究表明狨猴具有类似于人类的亲社会性和合作繁育行为,是少数适合研究社会认知的非人灵长类模型,但目前缺乏灵活可变且易于量化的实验范式用以研究集体问题解决过程。本研究探索以平板电脑为任务媒介的狨猴集体问题解决行为范式。我们首先证明,通过两周的训练,狨猴能够熟练地点击屏幕以获取食物奖励。其次,在社会环境下狨猴触摸屏幕的行为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初步证明社会互动因素可以整合进基于触屏的任务系统。综上,我们证明该行为范式可以一定程度还原集体问题解决过程,且对学习和互动进行细致量化。

关闭

Copyright © 2002 - 2025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