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信息

资源 1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动态信息 > 正文

青教奖特辑 | 伍珍:钻研教学,精研实践,温暖育人

日期:2024-09-20

浏览次数:

编者按

"世间上百年名校无非育人,天下第一等职业还是教书。"

清华大学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坚持师德师风第一评价标准和教书育人第一学术职责,明确教学也是学术。为引导教师始终站在教书育人第一线,成长为新时代的“大先生”,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教务处、教学质量评估中心联合推出“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特辑,选树优秀教师典范,激励广大教师躬耕教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让尊师重教成为校园最美的风尚。

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是学校青年教师的最高教学荣誉,每年评选一次,以奖励热爱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教师。自1997年设立以来,已有303名教师获奖。“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对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今年7月,清华大学2023年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表彰名单公布,共有10名优秀青年教师获此荣誉,分别是马丽然(机械系)、张鹏龙(公管学院)、张亦凝(外文系)、蒋澈(人文学院)、杨听宇(体育部)、张伟(艺教中心)、邓婉璐(统计系)、伍珍(心理系)、赵燚(语言中心)和胡振中(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优秀“青椒”,感受他(她)们用学术造诣启迪学生心智、以学者胸怀躬身育人事业的为师之道。

注:表彰名单按单位编号排序

01 探究科学的刻度

教研相长,创新发展志不渝

2015年回国入职清华大学以来,伍珍从未间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核心课程教学,共开设40门次课程,近五年年均授课约180学时,教学效果优良,多次获全校教学评估前5%。同学们亲切地称呼她为“心理学引路人”。这份沉甸甸的肯定,是对她长期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原则,贯彻落实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育人理念的最好证明。

在伍珍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她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都致力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问题解决能力,塑造自我价值并回应社会关切。她提出并实践了“启思・致真・修远”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让理论学习、学术研讨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相辅相成,逐层递进。

在低年级的“启思”阶段,伍珍注重理论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学科基础。以《普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课程为例,她通过生动的课堂讲授和高质量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让学生“从她的课上爱上心理学”。

在“致真”阶段,伍珍强调学术研讨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利用研讨和写作训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既有观点,在课程研讨中积极寻求新的答案。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伍珍创新了TREW模式(Thinking-Reading-Evaluating-Writing,思考-阅读-评价-写作),通过大班理论讲授与小班研讨相结合,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普通心理学进阶》课程为例,伍珍精心设计了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在课前准备环节,学生需要完成由她精心挑选的、具有多角度分析价值的阅读任务,并撰写阅读报告,概述和分析文献内容。

课中,她设计了专题讨论和辩论,促使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提出应对策略。伍珍通过提问、点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讨论。学生之间的观点碰撞不仅促进了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后,她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进行详细批改,并通过个别面谈的形式提供反馈,为学生提

供个性化的反馈与指导,帮助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和表达交流方面不断进步。正如有学生说:

“我发自内心地认为,这是四年里上过的最有意义、最有趣的一门课。这门课上我发言的次数比四年其他所有课程加起来还多,每周二的课堂讨论都是我最开心的时刻之一。”

为了验证TREW模式的教学有效性,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指委教改项目”和“清华大学本科教改项目”的支持下,伍珍开展了一项教学实验。研究发现参与研讨课的学生在寻求真相性、系统性和批判性思维自信心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说明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怀疑精神和挑战动机,增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性思考能力。这一成果也已发表在教育类专业期刊《教学研究》上。

伍珍在《普通心理学进阶》小班研讨课中

在高年级的“修远”阶段,伍珍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性问题解决能力。在《前沿创新研究:社会情感智能》(1)(2)课程中,伍珍以“一对一”形式,帮助学生解构科学研究步骤,在真实的学术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同学们不仅能选择真正感兴趣的研究话题进行探索,还能在研究的每个环节得到导师及时、有针对性的反馈建议。比如在疫情的特殊挑战下,无法开展面对面实验的几位同学一筹莫展,伍珍鼓励大家创新实验手段,精心设计幻灯片和在线游戏,采取腾讯会议的线上方式进行数据采集,最终大家都圆满完成研究,并作为防疫下实验探索的范例登上了清华大学新闻网。“他们都是第一次做心理学研究,还是在线这种hard模式…这个过程能够走下来就相当不容易,我也为他们感到很自豪!”伍珍温暖的鼓励为同学们注入不断前进的能量,用其中一位学生的话来说:

“老师一直在每一个阶段给予我很多详细的指导与鼓励,让我能够更有方向、更有动力地完成一步步挑战,最后达到一开始的自己都想象不到的结果。”

“启思・致真・修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反馈。伍珍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撰写的教学论文《逐层递阶式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收录于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同行锦囊——清华大学课程思政工作案例集》,为同行提供借鉴与启示。

这种研究型教学方式不仅获得了学生的良好评价,还帮助学生们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基于课程作业,本科生们以第一作者或合作作者在SSCI、CSSCI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更有10多篇在学生毕业后继续完善并陆续发表。至今,伍珍已指导37篇本科论文,25项SRT项目,以及包括挑战杯、学术推进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20余项学术竞赛项目。这些教学成果的背后,离不开伍珍在无数个深夜里对学生们文章的细心批改,对学生们项目申请的精心优化,以及与寻求帮助的学生一对一的深入交流。即便在拥挤的地铁上,她也始终坚持及时为学生解答疑惑。

67FEB

伍珍带本科生研究生们一起参加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经她指导的本科毕业生80%以上赴耶鲁大学等知名高校深造。多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未来学者奖学金等荣誉。她指导的已毕业博士生曾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她说,“桃李满天下“是一名教师最朴素的心愿。

236EC6

伍珍与本科毕业生在一起

62ABA

伍珍与指导的同学们在一起

02 传递人文的温度

立德树人,春风化雨乐未央

伍珍坚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九年来,她以温暖细致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和人生导师。

在她的课堂上,她不仅传授学科知识,还通过结合实际案例和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使他们深入思考心理学在社会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社会实际。一名学生曾感慨:

“这门课也让我一直在想自己究竟想追求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事。”

她鼓励学生做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正如学生写道:

“我会带着老师还有课程给我的感受、知识、启发一直往后做下去,希望我也能在解决人类问题,推动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这样的一个路途中不断前行着。”

伍珍对学生的关怀指导并不限于课内,而是延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外,她也时常与学生保持沟通,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学生们在遇到困惑和挑战时常常主动找她交流,因为他们知道,伍老师不仅是一位良师,更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九年前曾经有一位电机系的同学,因兴趣所致上了《普通心理学》,毕业多年后返校仍会专程来探望她,向她倾诉生活工作中的困惑。她带的第一届学生,到现在还有很多同学每逢佳节给她发送祝福。曾有学生动情地回忆道:

“作为一个颓废到爆炸的同学,我一个星期翘了所有课却能够挣扎着上普心。伍老师是我长这么大遇到的内心最柔软的人,如果没有那一句‘我很想帮助你’,我恐怕在一次次挣扎中已经离开了吧,老师谢谢您!”

这些细微的欣慰与感动,成为了她从教路上的闪烁星光和真切幸福,给伍珍带来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内驱力,构成了她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感。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而爱是教育的灵魂,这始终激励着伍珍以满腔赤诚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用心守护学生成长。如今,她不仅是一名始终活跃在一线教学、坚持教学创新的青年教师,还担任心理系副主任,主管全系的教学工作。任重道远,她坚信,教育教学既要有科学严谨的刻度,也要有人文关怀的温度。她希望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力求成为一名立德树人、崇德尚业的优秀师者。学生在教评中留言:

“谢谢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们知识,还一直致力于让我们健康成长。”

这是对她用心教书、用爱育人的最好写照。

关闭

Copyright © 2002 - 2025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